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教育在十字路口》

时间:2025-01-12 08:20:32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教育在十字路口》[此文共10265字]

第一篇:《教育在十字路口》读书笔记

在假期,断断续续读完了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的《教育在十字路口》。没有想象中的外国作品那么生涩,有一些观点对今天我们身边的教育还是很有帮助的。

主持“特里讲座”期间的演讲整理而成的。68年过去了,书中揭示的教育问题却依然普遍存在着。

作者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动力、人文学科和自由教育、当代教育面临的考验四个方面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能够激发读者不断地反思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教育。

在我心目中,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使精神得到传承,也使受教育者终身获益。教育者的责任是引领受教育者热爱知识并愿意自己发掘新的思想。

我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又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常常在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我们的下一代培育成一个有用的人。幼儿在个性上的差异,一部分是由先天气质决定的,很大程度上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特别受大人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以及大人的榜样的影响。也就是说,孩子的个性特征是在不断变化,是可以改变的。像我的儿子现在两岁多就已经很会察言观色了,他能从大人对他不同的态度和言行而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因为我比较严厉一点,他跟我在一起的时候独立性很强,而我的母亲就比较宠爱他,当他和我母亲在一起的时候,积极主动性差,依赖性强,比较任性,什么事请都让我母亲帮他做,就算是自己会做的也不愿意动手。其实在这个时候就要培养他的独立性,鼓励他自己动手,让他锻炼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家长不能爱护帮助过多,助长他的依赖性。此外,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特征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喜欢音乐的孩子,要多给些机会让他唱歌、表演;爱好画画的孩子,给他提供蜡笔和纸,喜欢工具的孩子就给他买些组装玩具。总之,不要以大人自己的兴趣来安排孩子的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幼儿个性向完善、良好的方面发展,以逐步发展成他自身稳定的个性特征。

因此更重要的是,教育也是人格的一种浸透。我们看人,会发现,他她的人品和性格都与其家庭息息相关。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其原因显而易见,父母在讲话时做事时把自己的人格注入的下一代。同理,教育者扮演着相似的角色,他们的理念在不知不觉中灌入了受教育者。许多伟人们都赞同自己受的最重要的教育是在幼儿园时期,是幼儿园老师教会了他们基本的做人道理,教会了他们善良和积极。很多极简单的道理是需要虔诚地来讲授,一个不虔诚的人教育别人虔诚,这是毫无意义的。教育者应当心怀高远,在带领受教育者看到更广阔的天地的同时,也让受教育者明晰做人的最基本道义。

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不长,也有所爱有所不爱,教育者当让受教育者对生活对人生都抱有理想,并因理想而执着奋斗。抱有幻想的人绝对比过分现实的人可爱。幻想、理想这一类的信念是每个人心灵里留的一方净土,是这一方净土让我们前进时不彷徨不迷茫。

第二篇:《教育在十字路口》书评

09级历史师范班 孙旭辰 1090201411

《教育在十字路口》书评

《教育在十字路口》,作者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主要记录了马里坦在耶鲁大学担任“特里讲座”主讲教授时的演讲集。作者在书中把儿童的世界定义为是一个想象力的世界——这种想象力能逐步发展成为理性。作者提出必须教给儿童的知识应是一种存在于故事情境内的知识,是对世界事物和价值之想象力的把握,认为青年学习和理解音乐,为的是理解音乐的意义,而不是要成为一个作曲家,青年必须学习和了解物理学,为的是理解物理学的意义,而不是成为-个物理学家。

《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主要是针对德国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教育以及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认为这两种走极端的教育形式都使得各自国家的教育处在了十字路口。马里坦指出“对于意志和人类行为的真正的正直,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是必需的,但是确实又是不够的”,“知识对德行很少帮助,或者甚至毫无帮助”,“对德行有很大帮助的是爱。

马里坦的爱的教育为迷茫彷徨中的欧洲教育带来了生机。这不禁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相信当今每一个教师大概都是怀着对理想教育的无比憧憬走上讲台的。但此时我却生出了疑问,是什么让现在的老师在工作中逐渐失去了童心,失去了感动,陷入了职业倦怠?

现在,教育界那么多的流行观念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苛责又让教育成为“戴着镣铐的舞蹈”,使教育日渐急功近利,偏离了正确的航向;甚至一部分家长由原来的“尊师、惟师”变成了对教师的不信任,甚至误解、曲解……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整合,教师只有通过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应对,对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关系的改变等等,让教师驾驭课堂时变得力不从心,教材变得难教了,孩子变得不听话了……

教育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创生和灵魂的感召。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最有梦想的人。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培养,心灵只有心灵才能灌溉。只有拥有梦想、执着追求的人才能培养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学生。教师,要穿越现实的迷途,拷问自己的灵魂:我为什么当教师? 正如马里坦说的那样,如果说教学是一种艺术,而教师是-个艺术家,那么,教师是否就像是一个雕塑家或是孔武有力的米开朗基罗,会狠敲打大理石,或专横地把已经设想出来的形式强加于被动的泥土上呢?这样的观点在昔日的教育中并不罕见。由于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相反,所以这是一种粗俗的、灾难性的观点。因为,就算受教育者并不是个天使,他也绝不会是没有生命的泥土。

冰心在《寄小读者》中说道:“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气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每位读者都会根据她的话演绎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因为每个生命个体的感悟不同。

根据冰心老人的这句话做个简单的推理:如果一个人生命道路的右边是爱、左边是同情,那么我想路中间就应该是感动。据我理解,谢老想给后来人提个醒:不要吝啬你的爱和同情,因为总有人需要她们。

第三篇:《教育的十字路口》读后感

打开《教育的十字路口》,就是打开一扇教育之门,看到的是另一个视角的教育,看到的是一个独特的心灵对教育的操守恒心。倾心的眷注中有哀伤、追逐、愤闷,而又充满期待。峻缓而又别有机趣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一个个的教育故事,一丝丝的教育愁虑,一汩汩生命至爱的情流。清新透明,不假雕琢,内功深厚而张力宛然。无不令人为之动容、随想,细细反刍而直抵心灵深处。

“我怎么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对教育耐心而又细致的观察者呢?然而,一旦进入其中,我却因为生命,因为爱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这是作者心灵的独白,也是本书的意味。《教育的十字路口》为我们打开的正是 ……此处隐藏5683个字……样,爬上高位的自然有出息,沦落下层的自然没本领。于是他师从荀子,学成帝王术,终于在秦国有了一番作为,官至丞相。是的,他做到了,他终于成为一只仓中鼠,而且是硕鼠。

贤也好,不肖也罢,但首要的是人格不可弯曲,灵魂不可卑污。当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仓中硕鼠啧啧称羡的时候,灵魂深处就已散发腐鼠的气息。出发点是错的,人生的方向焉能不错?于是,他嫉贤妒能,害死韩非;为保富贵荣华,他不顾国家利益,放弃丞相的职责,投入赵高、胡亥的怀抱,合谋害死储君扶苏。后为赵高所忌,论腰斩咸阳市。临刑时,李斯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人的欲壑何时才能填满?荣华富贵的汪洋能否有个坚固的海岸线?

真正可悲的就是亡了羊却不知补牢,任凭自己一步步滑入罪恶的深渊而不肯止步悔改。面对上帝的劝告却毫不领情,直到最后没路了,也不知道错在哪里,却一味诅咒命运的不公。多么可悲的执著!

珍惜可以选择的机会,不论选错过多少路口,眼前这一站就在你手中。

人生的十字路口,怎样的方向是对的?怎样的方向又是错的?历史给了我们答案。文天祥选错了吗?面对着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他不要,偏要以身殉国,坚守忠义节操,他真的很傻吗?陈世美真的是个聪明人吗?在高爵显位面前,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又算得了什么!好残酷的历史!它让我们看清了美与丑、忠与奸、善与恶。它把美的一面放大颂扬,它把丑的一面剥开批判,历史就是一面最公正的镜子!

不仅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走得安心!

现实中的十字路口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启迪。红灯、绿灯、黄灯,闪耀着智慧的眼眸。惨烈的车祸早已烟消云散,十字路口又恢复了喧嚣繁忙。地上的血迹早已风干成褐色的记忆。南来北往的人潮,东去西走的车流,是否走对你的方向?

【点评】 散文很难写。或是因为有形象而无事理,显得浮滑浅薄;或是因为有事理而无形象,显得空洞抽象。形象与事理,有机衔接水乳交融,是写好散文的关键点。本文的亮点之一:形象与事理的关节点,选得巧妙。由眼前十字路口的车祸,因走错方向而导致,从而引发议论感悟:该如何把握人生的方向。形象与事理,通过“方向” 这个关节点,有机衔接水乳交融,文章显得厚重有深度。亮点之二:使用历史人物以古喻今,抒发人生感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文章显得凝重大气。亮点之三:文章结构非常精致,首尾呼应,浑

然一体。由眼前因走错方向而发生车祸的十字路口写起,生发人生感悟,最后又回到眼前的十字路口的场景。由形象到感悟再到形象,放得开,收得拢。结尾以景结情,更是具有思想的启迪,韵味无穷。(吴平生)

佳作展示三:记叙文十字路口

阜宁中学高三25徐 悦

(一)

小城中不太繁华的两条街道,交叉而成十字路口。它的中央是个大圆盘,长着一棵龙爪槐,种满花花草草。里面居然还窝着个乞丐:头发乱糟糟的,脸上沾满灰尘污垢;衣服上满是大大小小的补丁,甚至破洞;身前放了个残破的脏碗,空荡荡的。

(二)

“妈妈,我想把面包给那个叔叔,他好可怜啊。”望着女儿手里香喷喷的面包,再顺着女儿的小手往东看,她看到了一个乞丐倚在龙爪槐浓密的树荫下;大老远就闻到那酸臭的气味。

她想拉着女儿从圆盘绕过去。脚下的路似乎很长。

“该不该带女儿去呢?”她迟疑。“平时总教育孩子要有爱心,做善事,现在不正是个好机会吗?”她想。“可是这会不会是个有人操纵的骗子?”她又有点害怕。

翻江倒海的心难以平静。在这个十字路口,她感到,自己就是孩子的交警:顺手一指挥,要么让孩子一路“平安”,要么是“险情”不断。

“如果是骗子,不是很恐怖吗?”她神情有点凝重。“或许好心不总会有好报,但一颗冷漠僵硬的心总该是更可怕的。”她忽然觉得很可笑,有点庸人自扰,“或许真的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看着眼前这个面有菜色的流浪汉,同情怜悯油然而生:“是的,冷漠僵硬的心比被欺骗更可怕。”终于,如释重负。一阵清风吹过,带走了手心的热汗,下定决心的母亲微微一笑。她紧握着女儿的手,来到乞丐面前,弯下腰,放上面包、一些零钱,又继续向东走去??

(三)

“妈妈,你看,那个叔叔嘴唇干裂,我想把冰激凌给他吃。”又一个小女孩尖起小手,指向西边说。“哪个叔叔啊?”妈妈很惊奇。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倚在龙爪槐浓密的树荫下,干裂的唇角渗出血珠。

两只高跟鞋停滞不前:“是带女儿去呢?还是??”

已时至中午,烈日当空,十字路口行人车辆很少。母亲把女儿拉到路边凉凉的树荫下,乘凉小憩。

“‘助人为乐’、‘授人玫瑰’,本该教她这么做,那就去吧?”她潜意识觉得应该如此。“不行,处处做好事总会上当,到时候她怎么承受得了,不能去。”她似乎忽然精明起来。“不能让孩子善的本性被蒙蔽,带她去。”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在劝说。

站在十字路口,作为母亲,现在就像一个交警,她必须为女儿作出指示,给孩子一个方向。树影错杂,她的心头愈发乱成一团。

“不行,社会上有些事太复杂,还是教女儿‘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才能一路走得顺当。”她要教会女儿如何保护自己。

匆忙调整好心绪,母亲冷下脸来,吓唬道:“那是个大骗子,会拐小孩的。”“哇”的一声,女儿害怕地哭起来。冰激凌掉在地上,很快化成一汪泪水。母亲赶忙抱起孩子,一边哄一边急匆匆地向西走了??

(四)

三十年后的一天早晨,冬日的阳光,照着两鬓苍苍的母亲,温暖的碎碎的,仿佛浪漫的

音乐溢满阳台。“妈,咱们那个基金会,这次又给灾区的孩子帮上了忙,教学楼又都建起来了。”望着如今事业有成而又身为慈善家的女儿,母亲心里暗自庆幸当初的抉择,笑如阳光,欣慰不已??

(五)

三十年后,也是这样一个冬日的早晨,曾经年轻的母亲,如今佝偻着背,拎了一大包东西,早早来探望已下牢狱的女儿,步履蹒跚,形单影瘦。或许女儿今日的贪污腐败、锒铛入狱,就是自己当年埋下的祸根,或许就是自己掐断孩子善良的道德之根,让自私冷漠的毒草在女儿心底萌发蔓延。悔恨的泪水涌上眼眶,母亲心痛着。

【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具有电影镜头般的质感,形象性、可视性特明显。把抽象的人生道理转化成形象具体的电影镜头,富有艺术感染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多个人生方向、人生选择,究竟何去何从?记叙文最大的智慧不在于“教”——板着一副面孔“上政治课”,而在于“悟”——让读者在有血有肉的故事中去真切地感悟思想。作者采用对比艺术手法,把三十年的人生跨度压缩成两组电影镜头,表达出抽象的道理“选择不同的人生方向,导致不同的人生结果”,别有韵味。(吴平生)

通联: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中语文组吴平生邮编:224400

电话:18912560079e-mail:18912560079@189.cn

e-mail:fzgywpsh0079@163.com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教育在十字路口》[此文共1026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景宏文秘网 www.gzhs114.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