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
a.兼并六六国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含义的一项是 ( )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今海内??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c.“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d.“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废井田,民得买卖”
4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
中最可信的应是 (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5.秦朝形成了宰相制度,秦朝的丞相( )
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 ④名义上掌握兵权,实际由太尉“掌武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6.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攻打匈奴b.修筑长城c.推行郡县制d.建立三公九卿制 材料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秦王??提出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依辩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1)从秦王对其称呼的选择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2)材料二所含的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三指出秦始皇为什么要推行郡县制?
4)你如何评价“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答案:d c b d c c
(1)神话君权,体现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
(2)(皇权之上,皇帝地位不可僭越。
(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秦朝中央存在三公九卿。
(3)吸取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止的历史教训。
(4)适应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需要。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第二篇: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提纲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
1、皇权的至高无上(核心和 基本特征)
2、中央设“三公九卿”制
3、地方设“郡县制”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背景)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2、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4、秦灭六国(bc230—bc221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5、秦王嬴政能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
客观原因:1、春秋战国群雄割据,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
3、各国变法社会发展,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主观原因:
1、商鞅变法,秦国强大,具备战争的条件;
2、秦国地理位置优秀,处于渭水流域和西川平原;
3、嬴政的个人战略(策略、用人等)……
6、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意义:
秦地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社会的安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央:)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皇帝称号的由来(三皇五帝)
(2)皇帝制度的创立
a(请您继续关注:wWw.).基本内涵 :一切大权,皇帝总揽
主要官员,皇帝任免
军队调动,虎符为凭
b.特征:皇帝称号皇帝独尊
权利不可转移皇位世袭
地位不可僭越皇权至上(核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建立: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2)机构设置: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制。
3)职能: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4)作用(相互关系):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国大事,先由三公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皇帝为“首脑”;丞相为“心脏”;御史大夫、太尉为“臂膀”;郡县为“腿子”
5)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颁布秦律;经济: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平百越,开凿灵渠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交通:统一车轨,修建驰道;民族关系: 进行大规模移民,加强民族融合;
三、地方:郡县制
1)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某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产生)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发展)
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实行(推广)
2)主要内容 ……此处隐藏687个字……依据
a.影视作品b.民间传说c.《史记》《资治通鉴》d.秦始皇兵马俑
四、达标检测
1、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a、六部b、中书省c、行中书省d、三司
2、明成祖登上帝位的过程,类似于()
a、唐太宗李世民b、宋太祖赵匡胤c、隋文帝杨坚d、明太祖朱元璋
3、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是()
a、设置殿阁大学士b、设六部分理朝政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d、八股取士
4、明代的科举考试与唐代的科举制最大的差异是()
a、考试的目的不同b、考试内容不同c、考试方法不同d、考试管理不同
5、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利于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a.废除丞相b.设立特务机构c.分封藩王d.八股取士
6、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那么朱元璋的墓在哪里?()
a.安徽凤阳b.江苏南京c.河南开封d.浙江杭州
7、 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
8、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9、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a.三省六部制b.三司c.行省制d.厂卫特务机构
10、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和唐朝b.西汉和唐朝c.秦朝和明朝d.西汉和明朝
11、你认为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的相同之处是()
①为了加强思想统治②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③有利于文化的发展④摧残了文化控制了思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2、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请回答:
(1)材料中的“八股文”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2)作者的言论主要抨击了这个朝代的什么制度?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
是什么?
(3)实行这一制度的后果如何?
(4)作者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这一事件有何危害?
五、课后反思
第五篇: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考历史)
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制度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
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式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式——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2.基本线索:战国——提出(韩非子)
秦朝——确立
两汉——巩固
隋唐——完善
宋元——发展
明清——强化
民国——结束
3.发展过程:
政治上:
(1) 战国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七上p43)
(2) 秦朝(秦始皇)专权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七上
p69)
a. 皇帝至高无上
b. 中央: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
—监察
c. 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
(3)西汉汉武帝的大一统(七上p75~76)
a.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
势力
b. 加强监察制度
(4)隋唐:
a. 实行三省六部制(七下p10)
b.修订《唐律疏议》,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
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5)元朝推行行省制:中央设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
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6)a.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使
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加强了皇权。(p99~p100)
b.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锦衣卫,
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厂
卫成为专职皇权的可靠支柱。
c.为了树立皇帝绝对权威,朱元璋还设立了廷杖制度,
对不和意的大臣在殿堂上任意杖责。君臣之间的关系完
全成为主仆关系。
(7)清朝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
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皇权高度膨
胀的产物。(七下p100~101)
(8)1912年清帝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
(八上p43)
经济上:
控制。(七上p70`73)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和度量衡,
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统治,促进经济的交流.秦朝:车同轨,书同文,修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军事上:
将其连为一体,西起临珧,东到辽东。(七上p71~72)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进攻,修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长城,
思想文化上:
(1) 战国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主张实
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残酷的刑罚镇压
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七上p52)
(2) 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统治,但也钳
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七上p72)
(3)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董
仲舒),从此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
思想,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七上
p74)
(4) 科举制度: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诞生:隋文帝——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七
上p20~21)
——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正式
诞生
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七下p101)
废除:1905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
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八上p51)
(5)明清文字狱(七下p102)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景宏文秘网 www.gzhs114.com 版权所有